檢測解密課 解答類風濕性關節炎5大常見疑問

解構類風濕

發布時間: 2020/10/16 15:00

最後更新: 2020/11/13 19:43

分享:

分享:

類風濕關節炎是本港常見的風濕科病症之一,但大家對它的認識有多深?不少人認為,類風濕關節炎的病徵一定是從手部開始,亦會出現對稱的紅斑,關節也一定會變形,究竟這些講法是否正確?坊間對類風濕關節炎有甚麼常見謬誤?

為了令大家正確認識類風濕關節炎,風濕科專科醫生梁滿濠及譚麗珊教授會跟大家上一堂檢測解密課,解答5大常見疑問!

問題一:病徵一定先從手部開始?

手部較細的關節受影響的確是類風濕關節炎的特徵,但其實類風濕性關節炎可以影響多個部位的關節,而且未必是手部最先出現病徵。「據我們所知,美國及歐洲醫學會有一些標準,評估是否患上類風濕關節炎總共需要6分,其中如有10個以上的細關節受影響,已經有5分。」梁滿濠醫生指,不一定只有手的關節受影響,而大多數患者在病發時,手或腳的細關節也會受影響。

問題二:會出現對稱的紅斑?

「對稱」是類風濕關節炎的一個特別表徵,如左手與右手都會共同受影響,但梁滿濠醫生強調,這「對稱」不一定是絕對的「對稱」,「並不代表左邊的食指與右邊的食指一同受影響,才算是『對稱』,只要是左右邊的細關節也受影響,就算是『對稱性』的影響。

問題三: 關節出事,關節一定會變形?

「類風濕關節炎屬發炎的類別,會影響滑膜,令關節滑膜發炎或腫脹,而這些發炎就像火燒蔓延至附近的『鄰居』。」什麼是「鄰居」?梁滿濠醫生解釋,就是一些軟骨、筋健,甚至是骨質受到侵蝕,導致關節變形。

那麼,變形的後果是甚麼?「就是日常生活中的功能上受到影響。」因此梁滿濠醫生強調,一旦患上類風濕關節炎,一定要抗炎,「把炎腫減少,讓影響減至最低,以致患者的功能不會到受影響,這個就是我們醫治類風濕關節炎的目標。」

問題四: 帶有類風濕因子,等於有類風濕性關節炎?

「其實不一定,因為類風濕因子是一種抗體。」譚麗珊教授指,在類風濕關節炎的患者中,約8成有類風濕因子,其餘2成則沒有。而其他免疫系統疾病患者例如紅斑狼瘡、乾燥綜合症、皮肌炎血管炎、甚至乎肺部纖維化的患者,血清中也可能有類風濕因子。另外,有感染的患者,例如有乙型肝炎、丙型肝炎的患者,或者有腫瘤的患者如白血病、淋巴癌的患者,都可能帶有類風性因子。她建議,當發現了類風濕因子,最重要是找醫生作出診斷。

問題五:臨床上,如何確診類風濕關節炎?

譚麗珊教授指,醫生會幫病人抽血檢查。首先是測量發炎指數,看看是否高於正常水平;另外會檢查是否擁有抗體,除了上文提及的類風濕因子,也會檢驗是否擁有Anti-CCP(抗環瓜氨酸抗體)。

(特約)